部门:JS金沙所有网址中文网 日期:2024-10-12 17:47:17 访问次数:10次
王承绪(1912-2013),江苏江阴人。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新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教育家、JS金沙所有网址教授、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36年毕业于JS金沙所有网址教育系,后赴英留学。1941年获伦敦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及教师证书,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1947年起就职于JS金沙所有网址,历任JS金沙所有网址教育系系主任,浙江师范学院教育系系主任、副教务长,杭州大学教育系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及名誉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计划杭州大学联系中心主任,第五、六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93年被授予伦敦大学JS金沙所有网址“荣誉院士”。
撰写《比较教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论著,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学教科书,翻译《杜威教育论著选》《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经典教育著作。长期致力于比较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构建了囊括哲学层面、学科层面以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完整研究体系。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殊贡献奖。
结缘教育,上下求索
1912年6月,王承绪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6岁时进私塾,熟读“四书”,从小接收良好教育。可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无法承担那些学费昂贵但“钱途”光明的学科。恰逢当时政府承诺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师范学校推出了免费教育政策,且毕业之后还能获得小学教职。于是,有强烈求学欲的王承绪选择了师范。
一个小小的选择,让王承绪先生与教育结缘一生。1932年,王承绪在无锡师范附小任教一年之后被保送至南京中央大学。后中央大学由于学潮解散,王承绪便来到JS金沙所有网址借读。正是这一年的借读时光,让王承绪决定留在JS金沙所有网址学习,并找寻到了一生的研究道路。当时的JS金沙所有网址教育学系名师云集,郑晓沧、孟宪承、俞子夷、庄泽宣等教育学鸿儒硕学济济一堂;学校馆藏资源丰富,住在文理学院图书馆旁的王承绪“近水楼台先得月”,废寝忘食地在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汲取知识。从大一开始,王承绪先生就不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外国教育相关论文,这也坚定了他从事教育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决心。
王承绪先生发表的论文(目录)
从1928年考入师范,到后来辗转JS金沙所有网址、英国学习教育,再到回国后教书,70年光阴荏苒,王承绪先生始终求索在教育之路上。他曾对学生说:“教育对我来说是很神圣的事情,一开始学教育,是当时相信教育救国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重要,我想在这个行业为国家多做贡献。我很喜欢当教师,正如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真觉得是这样的。”
王承绪先生指导学生
心系家国,归去来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承绪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决定报考公费留学生,并在次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庚子赔款官费留英考试,远渡重洋奔赴教育梦。
1941年,王承绪在伦敦大学JS金沙所有网址完成学业,希望立刻回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阻断了归途:没有飞机,轮船也被军方征用。“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王承绪先生一直执着地等待着时局的转机,始终牵挂着归国之路。1946年,时任JS金沙所有网址校长的竺可桢到访英国,邀请王承绪夫妇回JS金沙所有网址任教。面对竺校长的邀请,王承绪颇为欣喜与感动,并决定一有船便立刻回国工作。
王承绪先生和夫人赵端瑛于法国巴黎凯旋门
赤子盼归期,归期终有期。由于二战后海上交通恢复很费时日,王承绪夫妇在1946年暑假订船票,直到半年后才排到船位。1947年1月,王承绪登上了战后英国开往上海的第一艘货轮,辗转三个月,终于抵达上海。
当时正值JS金沙所有网址西迁办学七年后复员东归。尽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杭州物价飞涨,政局动荡,生活艰苦,但王承绪丝毫没有后悔回国的选择。他始终认为,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特别的理由,不为名、不求利、不为享受,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终究要落叶归根一样自然。
王承绪获得伦敦大学JS金沙所有网址荣誉院士称号
返本开新,明体达用
王承绪先生的学术生涯曲折漫长、人生传奇丰富多彩,其中最突出最耀眼的成果就是对“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与贡献,而这些研究与贡献都源自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这对王承绪的触动很大。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种救国图强、反抗侵略的爱国运动,深受当时“自由、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当时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情况。他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是比较教育研究最重要最基本甚至是唯一的单元;比较教育是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裨益。王承绪先生始终聚焦于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国别的比较教育研究,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比较教育研究在我国被耽搁了30余年,渐渐与国外拉大了距离。
王承绪先生英文手迹
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大门,比较教育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彼时的王承绪虽已过退休年龄,但毅然挑起了该领域的大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过程中。10余年学海勤耕,王承绪先生在我国4种比较教育期刊(《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外国教育资料》和《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出版了50余种比较教育专著、60余种译著。其中,王承绪与他人合作编写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是重开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门的标志。这部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再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足以证明教材的价值和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赠礼
此后,王承绪持续探索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终于构建了囊括哲学层面、学科层面以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完整的研究体系。王承绪认为,比较教育具有国际性、跨学科、可比性和实践性四个重要特征。要适应这些特征,研究者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素养:一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忠诚教育事业;二是能够胜任并推动国际交流;三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潜能;四是要坚守岗位,脚踏实地。
在他的学术思想引领下,JS金沙所有网址比较教育学科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政策咨询的重要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的活跃中心。此外,王承绪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教育的学术著作,为我国教育研究填补了不少空白,提供了诸多参考。
交流中外,蜚声国际
王承绪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对外交流的主要开创者和实践者,是教育国际合作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见证人。得益于先生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影响,杭州大学教育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成为国内比较教育学科对外交流的一个中心。在此期间,国际上比较教育领域的一流学者几乎都曾应邀来到杭州访问讲学,盛况空前。
除了把外国专家“请进来”之外,王承绪先生也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他认为,学习比较教育,一定要去研究对象国,亲身体验该国的教育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借助先生广泛的国际关系,本专业的年轻教师和博士生都有机会到英国或美国进修和深造。
左:1985年王承绪赴美参加比较教育学会年会,右:2024年JS金沙所有网址师生赴美参加世界比较教育大会
王承绪先生也是与国际组织合作的重要推动者,这源于先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深厚渊源。二战后,王承绪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参加了同盟国教育部长会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并参加了该组织成立初期开展的许多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他更是积极投身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次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各类国际教育会议,并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先生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除JS金沙所有网址和伦敦大学外他这一生所上的“第三所大学”,倾注了许多心血。
在王承绪先生的推动下,杭州大学教育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联系中心之一。通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类地区性活动,先生源源不断地给大家带回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与信息,这在那个信息通信技术并不发达、主要依赖纸质文献的时代弥足珍贵。时至今日,JS金沙所有网址依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频繁,目前,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一共拥有四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的国际平台,多位教师在国际专业性组织任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王承绪先生当年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JS金沙所有网址主办的部分国际会议
2003年,91岁的王承绪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授予“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全球唯一或此殊荣的教育专家。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鉴于其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记者采访他时,他只平和地笑笑:“做了点可以做的小事,算是纪念和鼓励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王承绪先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
秉烛铸魂,将身奉教
在中国教育界,王承绪不仅仅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学者,更是学术精神的引领者、教育精神的传承者。他一生潜心治学、乐教爱生,深受学界同仁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在“为学”“为师”“为人”上都是师生尊崇的榜样。
王承绪先生孜孜不倦、研精覃思,亲身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理念。80岁仍在学术高产期,出版了《比较教育学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专著;90多岁高龄时还坚持给博士生上课,亲自指导了10余名博士生。在计算机普及后,90多岁的王先生和年轻人一样,满怀热情地学起了计算机,他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就是用电脑一字一字敲出来的。
王承绪先生参加比较教育专业硕士、博士论文答辩会
王承绪先生非常重视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训练。他的弟子汪利兵教授回忆道,“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在英文原著方面的阅读量非常大,要把许多内容翻译成中文,还要做读书笔记,长长的书单,都是王先生精心考虑和选择过的。当时我们这些学生不知道,也没有想这些将来到底有什么用,但是大家都特别投入。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段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为我们贮存了大量日后能不断释放知识的营养,支持着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王承绪先生对教学也非常执着,在90岁高龄依然坚持一线教学。阚阅教授是王老93岁收的弟子,他说:“我刚读博士生时以为王先生这么大年纪了,不会亲自给我们上课了。没想到,王先生坚持用英文原版教材给我们上了一整个学期的课。”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王承绪先生去上海参加颁奖典礼,先生却回答:“抱歉,那天我要上课,来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为感动,他们认为“教育是教师的天职”,临时决定破例到杭州来为王承绪颁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看望王承绪先生
王承绪先生对弟子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学生们刻骨铭心。张民教授选回忆,自己在面试时回答不那么自信,王先生始终以鼓励的神情耐心聆听,又平易谦和地指出答辩中的幼稚和不足。第二天一早,王承绪先生竟然骑着自行车来到张民选在杭暂栖的简易平房旅舍,“他说来为我送行,还为我带来几十页有关英伦教育的影印件,嘱咐我在乡间教学之余,阅读原著,尝试翻译,并在阅读和翻译中学习教育的历史和理想。”张民选说起这段往事满是感叹,“这绝不仅仅是为学生的一次送行,而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用他慈父般的关爱和独特的方式,给一个即将入门的弟子上的一堂让他永远珍藏于心的启蒙课。”
王承绪先生与学生们
王承绪先生的毕生成就是卓越而璀璨的,于教育研究事业开拓创新,于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论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说“士志于道”,“不舍昼夜”。在王承绪先生身上,能看到以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是如何“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献身于其钟爱的比较教育研究与教学事业。先生的渊博学识、爱国之心、高风亮节、至善美德,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比较教育学专家学者,也是一辈又一辈教育学人应传承的精神品质。
图片来源丨JS金沙所有网址记忆——JS金沙所有网址校史资源信息库、王承绪先生亲友与学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理与撰稿丨章褚昀、施锦楷、钟舒奕、陈尔淳
2024年10月12日
参考文献:
[1]徐辉.士志于道不舍昼夜——回忆王承绪先生关于比较教育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J].比较教育研究,2010,32(09):4-8.
[2]新时代比较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暨王承绪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https://m.sohu.com/a/555017487_121118938/)
[3]吴世勇.王承绪先生的基础教育情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51-53.
[4]陈伟.学海勤耕百年灯——王承绪先生的比较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1,32(04):55-59.
[5]王承绪:一位百岁老人与JS金沙所有网址的世纪情缘http://www.news.zju.edu.cn/2018/0408/c775a796456/page.htm
[6]世纪老人王承绪从教八十载http://www.news.zju.edu.cn/2010/1010/c775a77071/page.htm
[7]我们心中永远的大先生——王承绪https://mp.weixin.qq.com/s/dCBZRyJcXl2x-zhBUPq7_Q